高考状元秘籍公布: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,未来不会差
尊重孩子的梦想,顺应他们的内心,激发他们的动力,才是我们家长的责任。
——百年教育
高考的大幕终于落下,这段时间备受瞩目的是,在考试中胜出的佼佼者,各省的状元郎。
他们到底是怎样运筹帷幄,能在千军万马之中脱颖而出,拔得头筹?
湖北省理科状元唐楚玥,总分725分,其中语文146分。
看了唐楚玥的作文卷子,齐刷刷的印刷体,让人看得心旷神怡。
我们无法想象,这是在考试中完成的。
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这与唐楚玥日常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
疫情上网课期间,唐楚玥没有偷过一天懒,6点半起床早读,到晚上十点休息,一天的时间都在书房学习,雷打不动。
除此之外,还利用下课间隙,问老师不懂的问题,在老师那里,她成了妥妥的“问题学生”。
学霸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,而对自己放松半分。
每一匹黑马的出现,都是不放过自己的死磕。
还记得2014年安徽省理科状元孙萌曾提起自己的趣事。
有次为解一道数学题,熬到了凌晨,还是未解出答案。
睡着后,梦了一夜的解题算法。在孙萌醒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按照梦里的步骤重新做了一遍,没想到,这次找到了答案。
有人惊叹道:“原来学霸,梦里的时间都不浪费!”
学霸没有视学习为压力,而是变成了一种兴趣。
高考状元的秘籍在于把要我学习,变为我要学习,这种学习力被称之为内驱力。
有内驱力的孩子,会拥有高度的自律和耐力。
他们付出的汗水,会开花,亦会结果。
孩子的长度,决定了人生的高度
在湖南有个在病房里坚持学习的男孩刘伟上了热搜。
去年7月份,11岁的刘伟被查出血液病,年年考第一的他不得不告别了心爱的校园,踏上了寻医之路。
忍受着身体的剧痛,也不忘学校的课业,为了跟上学校的进程,刘伟在病房里坚持学习。
他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北大,为了这个梦想他一刻也不敢停歇。
小小的年纪就懂得,想实现梦想,一定是与命运抗争,把不服输的劲头坚持到底。
海清的儿子蛋妞也是一名小学霸,学习上几乎很少让海清操心。
蛋妞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,在和妈妈坐火车的途中,也不忘看书做题。
他还会告诉妈妈:“我一会做完作业再陪你玩,你先休息一下。”
没有生来的学霸,学霸也不是一天的筑造,而是细水流长的积累。
被唤醒内驱力的孩子,不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,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。
黄静洁在《学习的格局》中说道:
“真正教育的核心,而是让孩子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。”
真正的快乐不是喂到嘴边的无味咀嚼,而触及感知的陶醉欣喜。
父母的嘴会决定孩子的路
法国的博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,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“毛毛虫原则”。
在实验中,法布尔把毛毛虫呈一字排在一个花盆边缘,他惊奇地发现,毛毛虫围绕着花盆,无休止地爬行。
之后,法布尔在花盆里放了毛毛虫喜欢的松针,结果毛毛虫依然是“圆周形运动”,直至饿死也没有一只毛毛虫去“另辟蹊径”。
心理学家把“用力过猛”,为孩子安排得过于周详的妈妈称为“毛毛虫妈妈”。
毛毛虫妈妈会一点点扼杀孩子的兴趣,让孩子沦为只会学习的工具。
兰海在《让我们读懂孩子》一书中提到有个叫佳铭的男孩。
小学六年,佳铭的妈妈,风雨无阻地奔波于各个课外班。
从钢琴、画画到奥数、作文,佳铭课业之余就是陪妈妈辗转于各个课外机构。
佳铭妈妈总是灌输孩子,你还小,做什么都做不好,一定要听妈妈的话。
孩子最终变成了妈妈说的那样,无论生活还是学习,都需要妈妈的辅助。
上了初中的佳铭,依然事事依附于父母。
正如《投射认同》一书中所说:“孩子会慢慢长成父母描述的样子。”
在《青春环游记》中,杨迪在父母的教育方式登上热搜。
杨迪在父母的“你最棒,你可以”鼓励声中完成自己的梦想。
当杨迪因为外貌受到嘲讽时,父母总是鼓励儿子做自己就好。
《小王子》里有一句话:
“世界上,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,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,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。”
父母的嘴就决定了孩子的路,能鼓舞、激励他的时候,请别泼冷水。
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
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,曾在演讲中说过:
“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,建造其内驱力,一定要关注孩子的‘内心’动作,而非仅仅是表象动作。”
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,父母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,引领他们成长。
1.尊重孩子的梦想
德云社的少班主郭麒麟,最有资格不奋斗,可他并没有松懈,一直努力说好相声,当好演员。
虽然父亲希望他说相声,但也不反对儿子出去闯自己喜欢的路。
郭麒麟想全面发展,靠自己的实力红,于是走上了演戏这条路,在没“熟人”的圈子里,自己打拼。
最终他在《庆余年》里喜提地主家的傻儿子——范思辙一角,他的可爱,蠢萌,嘴巴比脑袋快的讨喜形象,圈粉无数。
回看如今郭麒麟的红,和老爸教子有方,尊重孩子的梦想,密不可分。
2.制定可行的目标
在《奇葩说》里选手艾力说过:
“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,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。”
同样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,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,远比空喊口号更有力。
才女武亦姝,是爸爸每天陪着读古诗,才有了后来出口成章;
艺术家郎朗,每天练习6小时的钢琴,才有行云流水般的演奏;
温婉如董卿,晚上睡前要看书1小时,才有她妙语连珠的点评。
而孩子每天的一小步,就是人生的一大步。
3.兴趣是良药
杨绛先生曾说:“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学习兴趣。”
孩子热爱一件事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好它,无需父母的督促。
正如周深从内心就渴望唱歌,他被父母安排到乌克兰学医,但他瞒着父母换了喜欢的音乐专业。
因为他比父母更知道自己适合,喜欢什么。
当一个人碰到自己想做的事,天生就有强大的内驱力。
犹太人对于教育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方式,
他们最相信的却也是“孩子拥有自己内在的成长力量,他们明白自己该如何成长”。
同样,作为父母的我们,要牢记:
尊重孩子的梦想,顺应他们的内心,激发他们的动力,才是我们的责任,
而不是一味地指责,强行剥夺孩子的思想。
孩子需要自己开启生命,不是我们的续章,各自在人生里精彩,才不枉父母子女一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