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老奶奶跟孩子说话时,总爱唠叨。有人就问她:“你干嘛老跟孩子唠叨啊?”
老奶奶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不跟他唠叨成吗?我跟他说这么多遍,他都记不住,我说一遍他就能记得住吗?”
老奶奶认为对孩子多说几遍,孩子就能记得住,其实正相反。
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家长“不唠叨,说一次孩子就行动”的具体方法。
唠叨的家长像监工,孩子自有对策
有人在学校里做过“你如何看到唠叨家长”的问卷调查,结果,孩子是这样写的:
我妈是“录音带”,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,我都能背的下来了。
我妈一唠叨,我就拿着书去蹲厕所。
她一叨叨,我心里就会起火,就想顶嘴吵架。
我都替她累得慌,能做我就做了,做不了、做不到你就是给我刻上也没用啊。
我妈最“事儿妈”了,一点小事就唠叨个没完,弄得我脑袋都快胀破了。
我有个办法,我妈一唠叨,我就在心里数数,她唠叨什么我也就听不见,听不见心就不烦了。
。。。
唠叨的人就像个监工,不但起不到效果,还容易让人反感。面对唠叨的家长,孩子自动开启屏蔽模式。
为什么唠叨没有用
据心理学研究表明:
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,对大脑刺激最大、产生的印象最深。
当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,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,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。
所以,过度的重复就变成无关痛痒的废话,成为一种“精神噪音”。
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
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,使人感动,准备捐款。
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有些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
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
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,马克吐温由于气氛,不仅没有捐钱,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。
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个心理现象: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容易引起听者不耐烦甚至逆反心理。
所以,唠叨的习惯真的不好,要改。
6步让孩子执行你的命令
第一步:停下你正在做的事,走到孩子面前,站着,看着他,让他感受到“这很重要”,你是很严肃、很坚决地跟他说。
第二步:等,一直等到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情并看着你。
第三步:把要求讲给孩子听,用语简单,表意清楚,只讲一次。孩子拖拉时,还可以用倒计时方法。
第四步:让孩子把要求重复给你听,要求他用自己的话准确地、完整地说出来。
第五步:站着,等他。如果前面四步他还不开始行动,等待是一个很有效力的办法:等待,表明你是认真的。
第六步:在你站着等待的时候,对孩子朝正确方向迈出的每一小步,不管这一小步多么微不足道,都要把他这举动描述出来,并且赞扬他。
家长开始训练时,需要拿出点时间和耐心。当孩子形成习惯,知道你的命令没有第二次,没有商量的余地,就会慢慢进入良性循环了。
同时,家长也要特别注意,控制自己的唠叨习惯。
减少唠叨的3个建议